与老师沟通的几条原则
送孩子去幼儿园、中小学,不仅孩子要“知其师,信其教”,家长也应“知其师,信其学校”。清晰有效的沟通方式有利于家长与学校建立良好互动,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首先,充分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孩子的困难。孩子不是父母的合法财产。小吴曾经写过一本书,叫《与孩子划清界限》。我的意思是,我们国家的家长一直把自己的意愿和孩子自己的意愿混为一谈,把自己的教育理念强加给孩子,不了解学校的教育方式。家长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孩子发展中出现的困难,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孩子的问题。
二是鼓励申请者报名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我国基本国情导致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弊端之一就是单代儿童的出现越来越多,他们从小就和成年人生活在一起,缺乏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家长鼓励孩子报名参加集体活动,这样孩子就可以和同龄的学生多做一些活动,利用团体的功能来弥补独立性的缺陷。集体活动中的矛盾不能全部归咎于老师。基于整个群体活动过程中的矛盾,孩子可以反思自己,明白自己不能独断专行,也必须尽可能充分考虑他人。
第三,树立儿童的社会意识形态。孩子们将会在一天天脱离父母的保护,步入社会发展的浪潮。社会意识形态创建得越快,他们就能越快融入团队。父母需要纠正独生子女和成人之间的关系。注意孩子的言行举止,不要把他在家庭中置于特殊的位置,防止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位置。老师不可能像父母一样照顾自己的孩子。光靠老师一个人照顾是不可能的。
四是步骤一致、意见一致。家长和学校必须坚持其教育理念的一致性和连通性。孩子们都是外交官,可见家长对学校的轻微不满。老师和家长、家长和家长之间一定要协调,最好避免冲突。当确实存在矛盾时,应在孩子不在场的情况下提出,并进一步讨论,达成统一认识。
进入学校的孩子不仅是父母的心上人,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员,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学校和家庭在孩子的课程目标上是一致的。与老师沟通时,家长要安心,但不能放开手。放心是对老师教育水平的信任感,不放手则是关心孩子们的细微困难,与学校共同促进孩子们的健康发展。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